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864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对于宇宙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表达。
先秦儒家德性政治理论依据德与位的不同组合情况,将政治生活中的人分为四种类型,即有德有位者、无德有位者、有德无位者和无德无位者。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
(3)春秋后期,德之意义发生了本质转变,伦理性压制了宗教性,但也并不意味着宗教意涵的取消。其中,当代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的世界史构造颇为契合本文所言的儒家德性政治精义。所列的前两条,实际上构成了从古典民本跃升为现代民主的接续资源,亦堪称德性政治生民观足以继续深研的关键环节。而且这种政治文化传统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钱穆曾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
对此种状况的优长与不足,日本学者渡边信一郎言之甚详: 作为天所生之子,生民都是平等、公平的存在。孙庆伟甚至指出:早在更古远的帝喾时代,其与帝颛顼相比的进步即主要表现为德的萌芽,如称帝喾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又称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帝喾之国不仅兼具世俗权力和宗教力量,更有人文精神的滋生,必然是当时文明化程度最高的‘中国。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
15这都说明,文质理论是包括纬书在内的汉代经学家的一种普遍的理论,汉代的经学家不但认为这是历史交替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还把它发展为一种更加普遍的天地之道。23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7《三代改制质文》,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84页。22 其实,进一步来看,就战国至汉代儒家的历史哲学而言,以三为循环的三统说以及相关的三正三教说,与以二为循环的文质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有学者认为,孟子说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尽心下》)就是一种历史循环的史观。
其实仔细思考、分析这些看法,有些类似于中国是否有哲学的问题。这一记载说明,儒家认可新王分封前代之后裔,但此时并没有形成亲—故这样的理论,并将这二代之前的一代绌为另一个层次的五帝。
这也是战国中后期儒家所提出来的理论。其实,如从历史循环的思想来看,孟子就有这样的看法。无论历史有多么复杂,历史现象多么变化无穷,在这些历史变化的后面都有一些固定的常数,它们就像车轮的轴承一样决定着历史变化的幅度。循环无穷,有兴必有废,废兴更迁,故有损益也。
汉代学者在解释《论语》中孔子说的三代之礼损益章时,就提出了更加丰富完整的文质论,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文质礼变也。失其中则偏,偏则争,争则相胜。如此循环,周则复始,穷则相承。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
但是,从《吕氏春秋》所记载的邹衍的学说来看,正如顾颉刚先生所指出的,邹衍有两种历史论,第一种是从黄帝推上去的,第二种是从黄帝推下来的18,也就是说,邹衍将天地剖判以来至黄帝之前的历史没有纳入五德终始的循环序列,其五德终始的序列只是从黄帝以来的历史。17《文选》卷6,第287页。
按,《七略》这里所引可能有缺失,在木德之前当有土德。15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11,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13页。
而三统说和商夏质文四法论其实也是一致的。参见陈立:《白虎通疏证》卷8《三教》,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69页。另外,《论语》中还记载了子贡的一段话,其含义和孔子所说是一致的: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二、五德说与三统说 文质论是以二为循环,要用两个模式的交替循环来解释漫长复杂的历史,而且还要将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重复率是非常高的,往往还会与实际的历史发生明显的不合或冲突。这就是将亲亲与尊尊套进了文质交替变化的模式中。邹衍的思想背景是儒学,但最终使他成名的是用五德转移的理论来解释历史。
历史典籍重视垂训咨鉴的功能,在历史叙述中隐含着叙述者的道德价值观和历史思想。以二为循环的文质论,到以三为循环的三正三统论,以五为循环的五德终始说,用来解释历史的模式更加细化,到了汉代甚至还将五德与三正三统相组合,理论越来越严密,模型越来越细化,这样,用来解释说明历史的有效性也就更大了。
与战国至汉代的以五为循环的五德终始说密切相关的是以三为循环的三统说。按照文质论,质救文之弊,文救质之弊,文质是由于相互救弊而循环。
殷周之质,不胜其文者,言殷周虽有其质,亦质少而文多,故不胜其文。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
但无论如何解释,文质彬彬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修养。救鬼莫如文,故周人教以文,而君子文矣。当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的目的是针对现实的,是引导当时的各诸侯国以及未来的朝代来抢占那最后一个空位的,但是,从解释历史的理论层面来看,邹衍的理论还是不完善的,也正因为有此空位,才引发了秦汉以后关于五德的争论、秦汉的德运等重大政治问题的争论,在五德终始说的巨大影响之下形成了汉代独特的政治和历史。……变白黑言素青者,秦二世时,赵高欲作乱,或以青为黑,黑为黄,民言从之,至今语犹存也。
儒家重视历史,历史传统不但进入到儒家思想本身,而且儒家也对历史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9 参见汪高鑫:《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9页。比如司马迁说:夏之政忠。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但孔疏引纬书《元命包》则说:三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变。
古代对历史的认识而形成的历史思想和历史哲学,也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而且更是显示中国哲学特色的内容。这表明,孟子已经开始将漫长复杂的历史简约化,用两种模式的更替来解释历史和不同的朝代。因为文质是二分法,根据同样的思维模式,后来的儒家学者又将天地、礼的亲亲与尊尊等二分的思想都和文质论结合在一起。三者如顺连环,周而复始,穷则反本。
戴望《论语戴氏注》说:质,质性。在以四为循环的商夏质文四法论当中,商和夏不是指历史上的商代和夏代,而是和质—文一样,是指两种历史模式或历史阶段。
《文选》卷四十五《答宾戏》注引《元命包》云: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天质而地文。以文之后君则复质,质之后君则复文。
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如淳曰:今其书有《五德终始》。
发表评论